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

322 伯特拉 Petra

伯特拉  失落古城

伯特拉(Petra)在希臘語裡是指「岩石」,整座城就是從岩石中開鑿而成。古城在陽光的照射下,泛出粉紅色的光澤,故被稱為「玫瑰之城」。伯特拉距安曼 260 公里,位處約旦南部,最早時期人類為了避開危機四伏的世界,尋求庇護之所,而隱藏於摩西河谷海拔 1000 米的高山之上。公元前這裡曾是阿拉伯民族「納巴泰」王朝的要地,當時的版圖由大馬士革一直伸延到紅海,直至羅馬時代成為了重要的行政區,繁榮的商業活動(金、銀、香料、寶石)使這裡盛極一時,直至公元 200 年左右,交易重心漸漸轉移到幼發拉底河,這裡便逐漸被人遺忘,變成一座死城,無人問津。




公元十二世紀時由於戰亂,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遊牧民族貝刀因人外,幾乎沒有外人涉足此地。1806 年,一名德國學者試圖溜進此地,結果遭到殺害;1812 年一位瑞士的探險家化裝成一名穆斯林進內,回到家鄉後隨即揭發了這裡隱閉多年的驚世歷史秘密,大家現在才得以「到此一遊」。而筆者就有幸遊覽這裡。


筆者走到入口售票處,查探票價,原來票價分三類,分別是一天票 10.5 丹拿;兩天票 13.5 丹拿;三天票 15.5 丹拿,對這些又要旅遊,又要缺乏時間的人來說,當然是一天到底吧!售票大堂細而侷促多人,導遊先生在這地頭打滾多年,很容易就得到入場票,筆者便從入口開始向古城進發,當時還心存厚望,不為意路途遙遙。走過售票處,一條曲折的路便出現跟前,路是向下暗斜的,開鑿於山谷之間;路一分為二,左邊供馬走,右邊供人行,如果你不想步行,你可以給 10 美元策馬進城。由售票處到蛇道入口,足足走了 45 分鐘,自問健步如飛,加上進城時體力充沛,真不敢幻想回頭的路暗傾斜上該如何地走。





小小的入場票,引領走進震撼的文化遺產。


走了很久,終於到了蛇道的入口,蛇道的地面是由羅馬時期的大石堆砌而成,由於所耗所用全取於當地,而頁岩是抗蝕力極弱的沉積岩,經多年人為及自然的打磨,道路已凹凸不平,下陷者不少,走在石路更是舉步維艱,而馬匹也差點而失蹄。


而這是筆者到訪過眾多羅馬古城當中,唯一用頁岩堆砌開鑿的城市。




蛇道迂迴曲折,有「山窮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」之感。蛇道兩旁不准遊客在上面走動,此等行為會被視為破壞文物。而兩旁的岩牆,竟有一條二千多年前開鑿的引水道,這等水利工程,先進至此,令人目瞪口呆。


繼續蛇道往前走,色彩斑斕的岩石結合了光與影,令照相機差不多冒出煙來。沿途有許多貝刀因人的馬車經過,如果你在這裡需要代步工具,只需花上 20 美元,就可以不用雙腿步行蛇道,這樣的旅程於筆者而言,就變得毫無意義,既然有心要征服世界版圖,唯有左閃右避(車與糞),馬糞剛好落在大石的縫隙之間,邊拍邊走就最不好受!大概走了 45 分鐘左右,便拉開了一幕岩石,揭開了神秘古城的面紗。


卡茲尼神殿(Khasneh)是伯特拉最美麗的一座石雕建築,是古人停放棺木的地方,據說這裡曾經收藏過許多珠寶財富。這座希臘式建築,主要由 6 根主柱建成,高 43 米、寬 30 米。由於就地取才,故細看 6 根柱便能清晰見到頁岩的層次、顏色、紋理;最令我感到佩服的,是以當時的技術,可以打造出那麼圓滑的線條、計算出如此精確的力學,均勻對稱,可以想像所費的人力、物力、時間之多;到了現在,這裡就只剩下身穿傳統阿拉伯軍裝的貝刀因人,供遊客拍照。






從卡茲尼右邊的小路走去,一系列的仿古市集便再現眼前,而這裡更是入城的必經之路。


沿著山谷之路往前走,又是一律奇形怪狀的山石,感覺像到了龍門石窟。途經兩所紀念品售賣店,走進去購得枝裝可樂(1丹拿),相信這些店舖在北京故宮應不能生存。過了售賣店,便開始走進城內的建築群。首先展現眼前的是陵墓,然後是扇形廣場,廣場雖然已經破落不堪,但仍保留了原貌和輪廓。





不要以為這個古城是一般的古城,來這裡就預了要行、要走、要上山;崎嶇的山路,悶熱的八月,直要命,幸好在香港每遇有空都會遠足,否則就像眾多香港的女士們般怕曬怕熱怕黑怕乾怕行怕坐怕天怕地……無窮盡也!


如果細心觀察陵墓群,其實分成兩類,一類為納巴泰王朝的王陵,另一類為普通陵,建築的華麗程度及高度均不一樣,大家試試能否分辨?

A
B
C


古時候,人類在此隱居尋求庇護之所,故挖掘山洞藏身。洞穴雖小,一應俱全,牆身色彩調和,層次分明,勝過豪山大宅。





從陵墓群、洞穴向下望,就是古城的市中心,這裡盡有羅馬古城應有的規格,羅馬大道、城門、議政廳又再一次重現眼前。


過了古蹟群,就是一所餐廳。在此吃過午餐,便趕緊時間,走上山間小路。拾級而上,若想騎驢登山,牠們就最適合不過了;只可惜那些驢就是怕走石級怕得要命,牠們的蹄與石的互相磨擦,隨時會因滑倒而骨折。從這條小路上山,真是「難於上青天」,路其漫漫何時了?





走了 70 分鐘,終於到達有修道院之稱的埃得伊爾殿,阿拉伯人稱 Al-Deir,高 42 米,寬 47 米,是城內最大之建築物。殿的作用至今仍是一個迷,大家到此絕境,又豈能因怕辛苦而錯失參觀的機會呢?而這裡也是古城的終結。










其他照片精選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後記

由這裡沿小路再往前行,只是一個普通得不再普通的暸望台,遠眺修道院,故建議大家無謂花腳力再去,反而要保留體力往返。

晚上由 6 時至 10 時,為伯特拉的夜間入場時段,導遊先生建議我們買票參觀,考慮了不同的因素,最終也是沒有進去,為何?在進城之時,已發現蛇道兩旁根本就沒有燈,而卡茲尼神殿更是漆黑一片,筆者倒想問導遊先生,花 20 美元入內卻甚麼也拍不到、看不見,那進去幹麼?難道付 20 美元在蛇道玩「踩糞」遊戲?有部分遊客回酒店時還聲稱夜間氣氛很好,很美,筆者願聞其詳,他們竟說從蛇道望向天空的星星很美,心想,要看星到西貢吧,長途跋涉到此看星而非古蹟,其癖好真爽,解釋確實有點兒牽強。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