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

199 首都突尼斯(新城)

突尼西亞(Tunisia,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‎)的首都突尼斯(Tunis,مدينة تونس‎),是現今北非臨近地中海的現代繁華都會,有「非洲巴黎」的美譽。早於公元前814年(BC 814),中東地區的閃族部落分支,有一群腓利基人,從現今的黎巴嫩遠航至突尼西亞北部,建立了迦太基王朝,其強大令及後的羅馬帝國構成威脅,經過三次戰爭,最終敗於羅馬帝國。公元前146年(BC 146),突尼斯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行省(阿非利加省),在羅馬人的統治下,這裏變成了羅馬帝國的糧倉,貿易活動繁盛,沿海的突尼斯獲得了空前的發展,比現在埃及的阿歷山大港更早得到開發。此後,突尼西亞經歷了基督教(天主教)傳播的年代及拜占庭的佔領時代。直至公元668年至670年(668 AD 至670 AD)因身穆斯林的進駐,使突尼西亞成阿拉伯國家的一部分。公元800年至1574年(800 AD 至1574 AD),更被當其時強大的突厥人(成吉思汗後裔)佔領,土耳其人由君士坦丁堡一直揮軍,經過現今的敘利亞、約旦、埃及、利比亞,到達突尼西亞國土,佔領歷時800年。1881年,法國擴張殖民主義,將現今非洲大部分國家納入管治範圍,直至1956年3月20日才宣佈獨立。突尼西亞擁有多元文化的情況,從其歷史背景可略知一二。




只是不明白,香港政府、內地書刊、維基百科仍分不清楚「突尼西亞」Tunisia 與「突尼斯」Tunis 的分別,前者是國家名,後者是首都。而這樣的好國家,香港人竟然不為熟悉,這是見識淺薄嗎?事實正是如此,但你不與香港人談論日本、韓國、台灣,向他們討論突尼西亞,即是想與他們终斷話題,因為他們對突尼西亞一無所知。這些不跟大眾淺薄的認知就被看成另類的情況,真是很可悲,這更見香港人井底之蛙!

提及突尼西亞,部分認識首都突尼斯的香港人,都是因為2011年1月的茉莉花革命(ثورة الياسمين)。
2010年12月17日,一名26歲青年穆罕默德‧布瓦吉吉引火自焚,觸發市內大規模的示威活動,民眾都希望推翻極權政府,爭取民主。最終上街活動成功推翻當時的總統本‧阿里,之後的骨牌效應傳遍整個阿拉伯地區,先後有阿爾及利亞、摩洛哥、利比亞、埃及、也門、敘利亞、黎巴嫩等國家都有示威活動,至今已到尾聲。不少無知的港人,對國際情況全然不知,只看新聞就說這些國家很危險,其實當地的民眾只是想爭我們正在享受的所謂民主(可能只是我們的十分之一),他們的行為常會被誤導成危險、生事、殺害遊客,要知道,殺害遊客的是恐怖組織,而不是這些民眾,香港人受日本及美國的思想影響甚深。

2011年末,突尼西亞終於由一位民望極高的醫生上場當選總統。現時的突尼西亞對外開放態度,令筆者也可以感受得到,起碼沒有無理的,不准拍照的條例,關員、當地警察都非常友善。

現在的突尼斯市面非常平靜,軍車仍在此當值,以防有組織借機生亂,他們當然不准許遊客拍照,但筆者還是拍了。

下︰茉莉花革命的示威地點

筆者的照片,都是學習傳媒的誇張手法,將市面氣氛歪曲……


根本就沒有恐怖,當地人非常友善!


上班的上班,工作的工作。


購物區真的很像巴黎。


革命發生的地點旁邊酒店。


法式建築風格


街道很清潔


繁華


當地人都很開放


突尼西亞國旗


茉莉花紀念購物袋


天主教堂


電車


令人感到悠閒的街道


歌劇院


法式陽台


Police


公車


Snap Shot

筆者在突尼斯不斷舉機拍攝,特意拍攝一些Snap Shot,希望寫實地捕捉當地人的生活面貌。不過拍攝時必須快而準,因為當被攝者發現了,照片就會失去味道。

悠閒咖啡座


婦女們


雪糕父子情


相見歡


販夫的努力


街邊的甜點


時髦新一代


擁抱


街頭特工


等……


繁忙


您好……(普通話)


簡單的歡愉


五星酒店的商務客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